Android活动默认运行在当前进程所拥有的栈中,前台可见的活动则在活动栈的最顶部。其他后台活动则在栈的里面,在正常的情况下(内存充足)其他的活动并没有被回收或者杀死,它们仍然存在于栈中保持着原来的状态。当前面的活动退出后,后面的活动就会搬到前台使得被用户可见。如果在非正常情况下(内存紧张、按下Home键后右启动其他应用)那么栈内的非前台Activity就可能被回收,但是当我们返回到该Activity时它又会被重新构造,并且会通过onSaveInstance和onRestoreInstance加载原来的数据使得它保持之前的状态呈现给用户。无论是正常情况,还是非正常情况下,这样的实现都是基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——生命周期。
图1.1 生命周期切换过程
周期即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种状态。生命周期即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状态。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变,从无到有再到无,这样一个过程把它称之为生命周期。
Acitivity最基本的四种状态:
运行:如果一个活动被移到了前台(活动栈顶部)。
暂停:如果一个活动被另一个非全屏的活动所覆盖(比如一个Dialog),那么该活动就失去了焦点,它将会暂停(但它仍然保留所有的状态和成员信息,并且仍然是依附在WindowsManager上),在系统内存积极缺乏的时候会将它杀死。
停止:如果一个活动被另一个全屏活动完全覆盖,那么该活动处于停止状态(状态和成员信息会保留,但是Activity已经不再依附于WindowManager了)。同时,在系统缺乏资源的时候会将它杀死(它会比暂停状态的活动先杀死)。
重启:如果一个活动在处于停止或者暂停的状态下,系统内存缺乏时会将其结束(finish)或者杀死(kill)。这种非正常情况下,系统在杀死或者结束之前会调用onSaveInstance()方法来保存信息,同时,当Activity被移动到前台时,重新启动该Activity并调用onRestoreInstance()方法加载保留的信息,以保持原有的状态。
在上面的四中常有的状态之间,还有着其他的生命周期来作为不同状态之间的过度,用于在不同的状态之间进行转换,生命周期的具体说明见下。
onCreate:与onDestroy配对,表示Activity正在被创建,这是生命周期的第一个方法。在这个方法中可以做一些初始化的工作(加载布局资源、初始化Activity所需要的数据等),耗时的工作在异步线程上完成。
onRestart:表示Activity正在重新启动。一般情况下,在当前Activity从不可见重新变为可见的状态时onRestart就会被调用。这种情形一般是由于用户的行为所导致的,比如用户按下Home键切换到桌面或者打开了一个新的Activity(这时当前Activity会暂停,也就是onPause和onStop被执行),接着用户有回到了这个Activity,就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onStart:与onStop配对,表示Activity正在被启动,并且即将开始。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它与onResume的区别。两者都表示Activity可见,但是onStart时Activity还正在加载其他内容,正在向我们展示,用户还无法看到,即无法交互。
onResume:与onPause配对,表示Activity已经创建完成,并且可以开始活动了,这个时候用户已经可以看到界面了,并且即将与用户交互(完成该周期之后便可以响应用户的交互事件了)。
onPause:与onResume配对,表示Activity正在暂停,正常情况下,onStop接着就会被调用。在特殊情况下,如果这个时候用户快速地再回到当前的Activity,那么onResume会被调用(极端情况)。一般来说,在这个生命周期状态下,可以做一些存储数据、停止动画的工作,但是不能太耗时,如果是由于启动新的Activity而唤醒的该状态,那会影响到新Activity的显示,原因是onPause必须执行完,新的Activity的onResume才会执行。
onStop:与onStart配对,表示Activity即将停止,可以做一些稍微重量级的回收工作,同样也不能太耗时(可以比onPause稍微好一点)。
onDestroy:与onCreate配对,表示Activity即将被销毁,这是Activity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回调,我们可以做一些回收工作和最终的资源释放(如Service、BroadReceiver、Map等)。
管理员 :本帖子只是测试,后期删除!